【社論】支持度重挫 國民黨怎麼了?
2020-03-03

新冠肺炎疫情爆發,台灣防疫成效獲得肯定,陳時中的滿意度超過八成,蔡政府的滿意度也超過五成,但是在野的國民黨的支持度卻掉到只剩下十二點五趴,是史上最低,如此反差,值得國民黨深思。
照常理來說,遇到天災地變,是執政者應變能力大考驗,人民檢驗的主要對像也是執政黨,不至於對在野黨課以太多的責任,因此在野黨只要不出太大的紕漏,支持度是不至於會有太大起伏。
可是,這次疫情正好相反,國民黨從立委選舉三十幾趴的支持度,一下子像坐雲霄飛車,掉到只剩十二趴。對這樣的變化,很多國民黨人覺得莫名所以,甚至感到冤枉。
事實上,客觀的檢視國民黨防疫期間的作為,並沒有太多逾越之處,相反的,還提出不少意見讓執政者參考甚而採納。
以口罩之亂為例,雖然一開始對禁止口罩出口,部分國民黨人提出反對意見,引來民眾反彈,但後來反應售價太貴及實名制買口罩,也都被蔡政府採納,售價降低了,買不到口罩的亂象也舒緩了。
另外,國民黨依過去執政經驗,看到疫情對台灣觀光、食品、休閒、交通與農漁等行業的衝擊,因而主張「訂定紓困條例」,並且已規畫五百億元紓困條例草案,要求編列特別預算。一開始民進黨部分立委有不同意見,認為「只是撒錢灑幣而已」,但民進黨政府過不了多久也跟進,提出六百億的新冠肺炎紓困特別預算。
從口罩之亂到紓困特別預算,國民黨可說已善盡在野黨的責任,不僅監督防疫政策也提出具體紓困措施,迫使執政黨認同與跟進。平心而論,國民黨的表現應該可以獲得民眾的認同才對。不料,反應在自民調上的數字卻低得離譜,十二點五趴支持度,恐怕國民黨人會嚇出一身冷汗。
不過,事出必有因,國民黨在防疫期間,雖然提出一些不錯的監督與政策意見,但是幾個「拐點」卻讓國民黨前功盡棄,其一是,武漢撤僑,出了大紕漏,該回來沒回來,回來的卻出現一位新冠確診者,這筆帳被算到急著表功的國民黨身上。其二是,少數國民黨的指標性人物,不斷發表與台灣主流民意對沖且違反防疫優先的言論,在防疫期間更加深民眾反感,其中以馬英九最具代表性。
經過武漢撤僑的教訓,國民黨已不再介入撤僑相關事宜,但是馬英九卻不顧昔日部屬葉金川的建言,仍然對武漢撤僑指指點點,國民黨恐怕會因此再失分。
新冠疫情肆虐,防疫人人有責,執政黨要竭盡所能,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,在野黨也應該積極監督,理性問政,讓政府可以做得更好。平實而論,經歷武漢撤僑事件後,國民黨學乖了,這段時間的表現還算中規中矩,有節有度,是個稱職的在野黨,相信民眾看在眼裡,會有所回報的。